20111005

中正E報_人物臉譜

文才手刻好功夫 無人傳承恐消失
中正E報 發表於 [ 人物臉譜 ] 【記者張婷婷/台中報導】

  木雕刻藝術家陳文才投入木雕刻業已有四十幾年,從小跟著父親習得一手好功夫,如今更將四十年傳統雕刻結合電腦繪圖軟體和機器,維持店內營運。然而原是父業子傳的技術,現今卻無人傳承,陳文才專業的手工木雕刻技術也將失傳。

  「台中市初有雕刻處時只有兩家,另一家沒繼承,剩下我們。」陳文才說道。陳文才父親陳高峰始創的「陳彫刻處」是目前台中市歷史最悠久的木雕刻店,已有七十二載的歷史,陳文才是第二代傳人。因對美工有興趣,陳文才從小跟著父親刻雕花、佛像、木魚、木匾等,觸及種類範圍之廣。其作品品質優良也做出了口碑,國內外的孔廟有許多出自陳家的木匾,甚至在義大利的教堂都能見到其雕刻的耶穌像,近十年則因為市場需求不同,改以木匾為主要工作項目。

陳文才強調,從拿刀就能看出這個人的專業程度。記者張婷婷/攝影

  陳文才雕刻的匾額,上頭的字幾乎都是自己的書法字跡,老顧客欣賞陳文才及其父親的字,因此多年來都有生意上的來往,陳文才指著木匾作品說:「電腦的字比較僵硬沒有變化,書法參雜人的經驗和情感,用手去完成作品的感覺還是比較好。」除了親手下筆,雕刻方面更不馬虎,陳文才強調:「除了刻的技術以外,刀子也要自己磨阿,看你的刀就知道你的專業程度了。」書法字要自己練、雕刻刀要自己磨,陳文才樣樣都求專業和完美,對木雕刻的堅持可見一斑。一同幫忙店裡工作的妻子梁素花笑著說:「他說什麼我都聽他的,藝術家追求完美嘛。」陳文才用心程度從小地方就能看到,從檜木材質的名片到店內擺設,都經過他精心挑選,店裡瀰漫撲鼻的芬多精,讓光臨的顧客心曠神怡。

  近十年來,木雕刻市場轉移至大陸,導致許多傳統木雕刻業沒落,收入不比從前,雕刻店營運資金大多得自行找尋補助來源,政府及工會並沒有給予相關幫助,要將這份傳統技藝保存或延續並不容易,加上雕刻店沒有繼承人,陳文才表示,如果無法維持雕刻店的營運時,就只能把店收起來。傳統手工木雕刻式微,在生產數量上難敵大陸以機器大量生產的公司,因此傳統木雕刻走向精緻化路線,陳文才說:「大陸東西雖然便宜,但切工不齊,品質粗糙。」正因為陳文才重質大於重量,老顧客依舊光顧他的雕刻店。為了跟上時代腳步,陳文才也將機器與手工做結合,他表示,電腦作業的優點是快速且規格化運作,電腦繪圖軟體像是photoshop和illustrator可以調整機器下刀的角度。另外,陳文才還自行研發組裝可以精細雕刻的機器,加快手工刻字的速度,對於數量較多或較趕的訂單,電腦和機器便能在短時間內完成。

彎曲面的雕刻技術比平面雕刻來得難,所需技術更求專業。記者張婷婷/攝影

  陳文才近十年的作品以雕刻木匾為主,因為木匾用來餽贈的儀式依然存在,所以不分產業階級,各行各業的顧客都有。陳文才曾接到一份異於傳統匾額的訂單,訂單主人是一位在美國念書的台灣人,畢業之際,上門要求陳文才替他刻一塊紀念性的小型木匾,內容全是英文感謝詞,目的是為了感謝老師而要求訂製。面對各式各樣的訂單,陳文才累積的多年木雕刻經驗,幾乎都能做出顧客想像中的樣貌,甚至更有質感。

  「對現代人而言,木雕刻作品大多是觀賞用,飯如果吃不飽就不會有人想學了。」陳文才感慨地說,當年在父親門下當學徒時,還有一些同時期學習的師傅和學徒,現在都已不從事手工木雕刻業了。陳文才從當家開始,就沒再收過學徒,子女也沒繼承,後代子孫只能看著那些木雕刻作品想像當年的風華時光。陳文才提到,學手工木雕刻很辛苦,現在的年輕人多半不想學。「陳彫刻處」在七十二年的歷史洗滌下,專業依舊,但陳家的手工技術卻將慢慢失傳,在未來只能留下精湛技藝的藝術品。

內容引用:http://www.peopo.org/enews/post/47368